关于汉魏之际的单双名问题  汉魏文魁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1/2)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22dshu.com/88395/2.html

可能很多朋友都会发现,汉末三国时代与今天不同,单名绝对多于双名。这是当时人尤其是士人的习惯,一般认为来自于王莽复古的法令,使士大夫皆用单名,以双名为贱。史书记载,王莽有孙为王会宗,依照新法改为王宗,后因觊觎大位而被逼自杀,王莽使其复双名会宗,作为惩戒。

其实这虽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东汉复辟,几乎秉持着“两个凡是”的方针,凡是王莽主张的,咱们就要反对,凡是王莽反对的,咱们就要支持,可是虽然取消了单名的新法,却并没能扭转取单名的风气。其实,单名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随着儒家理念日益成为统治思想,避讳制度也越来越严格,非止避君主之讳,也常避尊长之讳,虽说《礼记·曲礼》规定“二名不偏讳”,也就是说对于双名,光避其中一字即可,但人们逐渐地不管这一套,肆无忌惮地大避特避起来。可以想见,当绝大多数人名都是单名的时候,需要避讳的范围也就成倍缩小,方便日常生活中对文字的运用。

所以这种单名习惯,是从西汉中后期就产生了的,王莽托古改制,只是将其作为法律确定下来而已。其后新莽政权虽然倒台,这一习惯却并没有被扭转,这就导致东汉朝,也包括魏晋之际,单名占据了主导地位。

后汉三国时代,在历史上留下姓名来的,绝大多数都是单名,这不需逐一列举证明了。那么,偶尔也可见其双名,破坏了这一习惯,又该怎么解释呢?双名的产生,其实有以下几种特殊情况:

最常见的是史无其人,演义虚构,比方说:武安国、裴元绍、邢道荣,等等。

二是以字行。古人有名有字,理论上字也习惯为单,但是有可能在前面加上排行,如伯仲叔季,加上代表尊敬的“子”、“公”等字,或者在后面加上男子的美称“父”(“甫”)字。比方说孔丘字仲尼,仲就是排行,后世还习惯尊称其为“尼父”。到了后汉三国时代,字已经以双字为常态了,但周瑜字公瑾、鲁肃字子敬之类的,还保留着古代遗风。

有很多人失其名而仅存其字,或者当时因为各种情况,人们习惯称呼他的字,即以字行。比方说,诸葛亮躬耕隆中,其好友有崔州平、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其实崔州平即崔钧、石广元即石韬、徐元直即徐庶、孟公威即孟建,皆记其字而已。这些是查得到的,还有一些是查不到或者含糊的,比方说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被曹操误杀了的吕伯奢,鲁肃友刘子扬,袁绍将吕威璜、眭元进等等,其名即不传。袁绍有将韩莒子,或谓即韩荀或韩猛,蒋义渠,或谓即蒋奇——究竟是与不是,估计没人能够证明了。

第三种情况是书记讹误,比方说跟麋芳一起降了吕蒙的蜀将傅士仁,本名士仁,演义误记。降曹的幽州刺史乌桓触,实即焦触,也是演义误记。《三国志》中有王子服,《后汉书》则记为王服。还有庞统的叔父庞德公,可能是以字行,也可能是“衍”了公字。

第四种情况为外族,比方说沙摩柯,再比方说胡车儿、胡赤儿,以“胡”字冠在名前,那不是姓,而是代表其胡人出身。演义中还有一个羌族首领俄何烧戈,既是外族,也是误记,正史中实为两人,即饿何和烧戈。

第五种情况是外号,这类人在黄巾中数量很多,比方说张牛角、李大目、郭大贤、褚飞燕(后改名张燕)等。曹爽有亲信为尹大目,估计也是相同的,大目者,眼睛大也。东吴德王严白虎就不大好说,可能因为出身低所以起双名,也有可能“白虎”是外号。

第六种情况是复姓单名,后人可能会产生误会。比方说魏臣高堂隆,复姓高堂,毌丘俭,复姓毌丘,至于淳于、司马、诸葛,那同姓的人很多,一般不会引起误会。

仔细考究起来,汉末三国时代真正双名的,大概有以下几位。

首先是马元义和张曼成,皆黄巾渠帅,也就是说,出身很低,并非士人,故此在以单名为贵、双名为贱的时代,他们留下了自己的双名。

其次是汉太尉马日磾(音为密低),字翁叔,为大儒马融的侄孙,所以肯定既不是以字行,也不是外族。他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前汉武帝时代有一名臣叫金日磾,本匈奴休屠王太子,武帝赐其姓金,很明显马日磾是为了追比先贤,才特意起的双名。

第三是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到的侍中郭攸之。我们会发现魏晋南朝时期很多双名都以“之”字结尾,比方说裴松之、王羲之、祖冲之、刘牢之,等等,尤其王羲之的七个儿子为王玄之、王凝之、王操之、王献之等,其孙有王桢之、王静之,曾孙有王翼之、王悦之,一大家子全都“之”。陈寅恪先生认为此与天师道有关,是信徒的特殊习惯,或者说特殊表记,郭攸之或亦此列耶?

所以说,我的小说《汉魏文魁》当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史书上被记为双名,是以字行还是误记,还是有别的特殊情况,没人知道的家伙,我就一律定其为以字行了。比方说戏志才,或谓其出身庶族,所以双名,但单名的习惯并非只在世家中流行,只要是士人,不管世家还是寒门,如前所述,除非极特殊的情况,否则都是不会破坏这一习惯的。所以我设定他姓戏名贤字志才。再比方说,《九州春秋》里称孔融只信任“凶辩小才”王子法、刘孔慈,却疏远贤才左


关于汉魏之际的单双名问题(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