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部分  当代中国扫黑记实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1/7)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22dshu.com/79947/4.html

窒掠指耐坊幻妫搞开了拳馆,大倡自由搏击等项目,以搞比赛招徕学员,再次引起警方瞩目?995年初,香港廉政公署高级官员、香港拳总主席徐家杰突然被革职,据内部人士透露,主要是与黑帮过从甚密,搞了些秘而不宣的勾当。

总之,当今香港的黑社会组织钻营范围之广、方法之多、手段之高,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程度。正如当局“扑灭罪行委员会”的专家们所说:有组织犯罪集团可谓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倘若警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很难发现的;因为他们都以业主、老板、公司职员甚至集团领导等“正人君子”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只有当他们秘密结社暗中活动搞出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或罪案时,才会露出其狰狞面目来。

第二章 境外黑社会乔装“登陆”

清剿扫除黑社会,是新生共和国的一大创举。几十年过去了,黑社会这个字眼,连同它依附的阶级基础,基本在大陆绝迹了,甚至年轻一代人都陌生的不知其为何物。按照大陆正统人的思维定势预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和国国度里,再出现黑社会犯罪,简直是天方夜谭!

孰料,国门刚刚打开不久,在举国瞩目的特区深圳市,接连发生了黑社会入境犯罪活动。此后,广东、福建、海南、上海、北京等省市,境外黑社会入境犯罪案例,陆续见诸报端。活生生的客观事实,无情地撕碎了人们的美好预言,人们禁不住惊呼——狼来了其实一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有远见卓识的犯罪学家就提出了衷告:“改革开放之后,要特别重视黑社会犯罪问题。”

理由很简单:黑社会毕竟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沉淀物,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一旦社会环境适宜,这种潜伏期很长的社会毒瘤,必然恶性发作,可以说,这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一个看得见的事实是:黑社会组织虽然被扫出大陆了,但他们人还在,心不死,组织还在发展,活动照常进行。既然中国大开国门,他们还会卷土重来。

1982年6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引起国人舆论哗然的消息:“美籍女教师莉莎·威克瑟,因窃取我国机密,触犯中国法律,于1982年5月28日被北京市公安机关依法拘留。威克瑟对其所犯罪行供认不讳……”无疑,在国门刚刚打开,刚从政治斗争旋涡中解放出来且对西方社会“刮目”的人们,对这条入境美女蛇的行径引起了极大兴趣,一时,成了众人桃色新闻的谈资。

其实,案情不太复杂:28岁的威克瑟是1980年6月从美国来到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分校当英语教师的。她以西方美女特有的洒脱、靓丽和放浪,很快使周围一批高知识阶层人物着迷。于是,她打着“中美友协成员”名义,以特有的交际手腕和流畅的中国话到处交朋友,不久便有50多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对位高权重的人物,她主动献殷勤,为其翻译英文信件、当兼职秘书等,很快让“目标”臣服。某经济学家就是这样被她拉下水的,她利用为其翻译英文信件之机,先后窃取了我国二十多份内部机密材料。对那些色迷迷地想沾点洋腥臊味的人物,她更是如鱼得水,顺手牵来玩弄股掌之中。社科院研究生沈某是有妇之夫,且在攻关国家重要研究课题,但经不住威克瑟的洋味诱惑,很快沾上去且坠入情网。沈某日后交待说:“……从此以后,她就像个魔一样揪住了我的灵魂,她那诱人的身段、逗人的音容、奔放的青春靓丽,撩拨得我吃不下,睡不安,引得我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只要威克瑟答应我,我就豁出去了,对她有求必应……”结果,沈某为了满足私欲,不惜为威克瑟提供了《农业文献索引》、《农业经济情况》、《中国农村调查资料》及一些未定稿的研究资料和内部机密材料3o余份。威克瑟的名义恋爱对象衣xx,是经济学院颇有名气的高材生。尽管他也知道威克瑟与他每周两夜共枕狂欢的同时,毫无顾忌地与他人c空上床,但他不忌讳戴“绿帽子”,仍一在情深地恋她、追她,任她摆布,他与威克瑟上床欢娱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帮她整理出一至两份搜集到的机密材料。当威克瑟察觉到我安全情报部门开始注意她的不法行为时,衣xx竟主动地为她转移机密材料140余份。更可悲的是,某成套设备局处级干部肖某,威克瑟仅赠给他一本英文小字典,赏给他一个虚情假意的亲吻,肖某竟迫不及待地以“赠送研究资料”为名,将一份党内绝密材料复印后送到了威克瑟的床上……威克瑟在被我国驱逐出境后不久,便在“自由世界”大造舆论,把中国的高知识阶层诬蔑的不堪入耳、她在恬不知耻地卖弄了一番自己的“色相勾引术”后,竟直言不讳地宣称:“……那里简直是不设防的城堡,既便是有防,在我美女神面前也不堪一击……”可惜,中国人大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这条美女蛇卑鄙的“下三路”,竟无多少人关注她来中国的真正目的。据国际刑警部门提供的资料:威克瑟是美国三k党家族成员,受美国中央情报部门专门训练派遣。

威克瑟间谍案只是一个信号,一个警告。随后而发生的一系列案件都充分说明,境外客商大批响应改革开放,涌进国门,绝不仅仅是旅游观光、洽谈项目、投资办企业——1983年3月29日下午,在广州市面向海珠广场的广州


第 4 部分(1/7),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