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段]心理
lolita不单是一种服饰潮流,更是年青人表达情感需要的方式,或是弥补自信不足的自我保护武装。一如发展心理学家艾力逊指出,年青人正处于 “自我认识与迷乱”的阶段,他们往往拥有童真与梦想,有摆脱现实规限的渴求,需要寻找自我,因此以不羁和野性挑战传统,期望得到别人关注、了解、认同和真正接动漫萝莉纳。
[本段]起源
源于美籍俄裔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于1955年所作的长篇小说《lolita》,描述一名中年教授迷恋上12岁女孩 lolita的故事。此书当时一度被禁,但现在已成文学中的经典名著,并被美国兰登书屋选为20实谒拿,还曾被改编为同名电影《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剧中女孩设定为15岁。此后,凡是带有剧中女主角特质者,就被称为“lolita”或“loli”.
第一个被公认的loli角色是1982年推出的《魔法のプリンセスミンキーモモ》里的主角o公主,《魔法のプリンセスミンキーモモ》属于《魔法少女》系列动画之一,但《魔法少女》所针对的对象是女生,而且亦不算柔弱,加上当时宣传条件有限,知晓者不多;《iq博士》中的小芸从来不是 loli;就算是《天地无用》中的莎沙美虽然有类loli特征,但在故事中她的定位只是亚重霞的妹妹,不但戏份不多,而且制作群也没去强调其loli特性。
动漫萝莉loli在动画界正式出现loli热潮开始席卷整个acg①界,大量loli角色,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其中最有名又最受欢迎的是《机动战舰大和抚子》的星野琉璃、《魔法少女砂沙美》的砂沙美、《魔卡少女樱cardcaptore② 《to》中的马鲁芝。
上述五位角色可以说是主导了自1界的商业生机与其主流市场。在其之后,几乎每部作品都得有个loli,甚至是整部作品充斥着 loli。这样子的结果,形成女性角色以往的百花齐放、各展姿态、争奇斗艳的盛况不再。充斥着可爱,随波逐流而没有特色、亦无变化,往往容易单调而乏味。最明显的就是,以前就算有小女孩的角色,也不等于loli;而现在则是只要是小女孩,那就大概是loli了。
①acg是指动画anie。
②文字类g(gal-game)
③《洛丽塔》(lolita,1955)原为俄裔美籍小说家——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在法国所完成的一部长篇作品。中文通常译为罗丽泰,或是洛丽塔,抑或萝莉塔。作者生于圣彼得堡(即列宁格勒)。此后住在欧洲,主要在柏林,并成为享有盛名的苏联流亡作家之一,被世界文学评论界定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散文体大师。1940年举家移居美国,在韦利斯里学院任教,同时享有哈佛大学的鳞翅目研究基金(nabokov同时也采集蝴蝶标本)。还翻译普希金长诗《叶普盖尼·奥涅金》,使用直译法,注解多于翻译加原著的份量。
[本段]原作《lolita》
在康乃尔大学教授俄罗斯文学,长达11年。为了生存,他改用英文写小说,以教书经验写成的小说《微暗的火》,一边研究着一位风格隐晦的作家,一边在学院文人堆里勾心斗角。带着家人一生住在旅馆。而在不同的著名大学,到处教授文学。虽然后来改用英文写小说,却不愿意进教室,他会写讲稿,让他的太太,到教室去念给学生听的事。他几乎不和任何记者直接对话,总是人家写了问题,他作书面回答。不是害羞,而是一种深刻的耻辱感-因为他不能准确发音,不能说。
《lolita》的创作动机蕴含极久,据nabokov本人发表的记事,早在柏林时期,就已经开始孕育这个童女恋的故事,当时他正在巴黎养病(脊间神经痛)。其动机据他本人表示,始于报纸上一篇关于实验人员引诱猴子画出图画的报导。终于在1937年于巴黎出版俄文版的《魅人者》(ter),这三十页的短篇故事便是lolita的前身,也是nabokov最后一本的俄文著作,翌年他就移居到美国去了,时年四十。《魅人者》后来由其子译成英文版,在美国发行。(1986年)lolita的出版过程十分曲折,nabokov开始重新构思这个设定,并打算以英文进行创作。(1949年)写作进行了很久,50岁的nabokov想要赋予这个故事,更多真实性和地方色彩。
《lolita》于1954年春天脱稿,原本想要以匿名发表,后来为了对自己的写作事业忠实,nabokov决定署名。他找了四家出版公司,都对该书大为吃惊,由于道德因素四家出版商全部拒绝出版。最后由法国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公司出版。(1955年)造成不小的风潮,读者反应毁誉参半,但此书的确造成抢购。当时保守的美国著名作家格林,在泰晤士邮报上刊登书评,将此书喻为1955年三大佳作之一。很快的成为国际畅销书,陆续在英国、加拿大出版,1958年终于在美国发行。英国政府曾经召开会议讨论,是否禁止该书出售,最后并未达成**决议,使lolita不至遭到《查泰莱夫人的》一样的厄运。
故事内容是叙述有一个中年男人,对小女孩特别情有独钟,最后遇到一个十二岁少女——罗丽泰发展出一段恋情。结果lolita遂成了恋童癖的代名词。电影的设定,则是把女主角的年纪变大了三岁,以免过于耸动。曾有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