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部分  大易识阶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1/7)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22dshu.com/77848/5.html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此外,在宋以前,司马迁、王充、李靖、房玄龄等等也都是易学大家。他们的“易名”之所以少有人知,只不过是被其政名、文名等所掩而已。

宋代

宋代的邵雍是易学发展史中最重要、最有成就的人物之一。他不但在易学上名声鼎立,人人皆知,而且在理学方面,还是北宋五子之一,是研究易学与儒学都不可逾越的人物之一。在易学发展史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皇极经世》、《邵子神数》两大著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周敦颐是《爱莲说》的作者,也是“理学”的开山之祖。他是最早将太极图传入学界的人。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意思就是“无形而有理”,象数还未形成,但其道理已具备。太极即理,理为本体,本体即道,道者天地之心。还说:“圣可学乎,可药乎,一为圣也。”

《易?说卦传》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句话被看作是《周易》中的“易道”。“易”

有“三义”,一曰变易,二曰不易,三曰简易。“不易”讲的是“易道”,“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不易之道。这里提出了三个概念:“理”、“性”、“命”。这三个概念在后来周敦颐那里做了重要的发挥,他在《通书》中有专门一篇文章叫做《理性命》。

“穷理”就是穷“易道”。朱熹讲只有“格物”而后方能“穷理”。王阳明年轻时笃信朱学,依朱子所说格他父亲王华北京官署里的竹子之理,结果未果而中途病倒。“穷理”用我们现代的话讲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事务现象的背后是什么。比如桌子的背后是什么呢?背后的东西能不能被认识?也就是“理”能不能被我们“格”出来?大家应该想一想。王阳明按照朱熹的方法没有“格”出来,那么这个“理”究竟在什么地方?王阳明穷尽儒、道、佛之书,后来他找到了“理”就在心中,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就是理。这样他就开出了与朱熹不同的路向,一个是“理学”的路向,一个是“心学”的路向。

何谓“尽性”?首先,“性”就是我们说的人性,对“性”的本性,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人性是善的,有人说性是恶的,也有人说性是善恶相混的。其次,“性”是从哪里来的呢?《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郭店楚墓竹简》里讲“性自命出”。这说明“性”是“天”给我们的,是先天的。孟子讲人性本来是善良的,但是它常常被私欲所蒙蔽,因此才堕入恶道。所以我们应该去除私欲,把我们放逐的“本心”找回来,这叫做“求放心”。把原来的“本心”恢复起来,这就得“尽心”,即认识我们的“本心”是什么。所以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只有能够“尽心”,才能够“知性”、“知天”。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命”可以理解为“天命”和“命运”。“命”和“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说“命”是“天”赋予的、不可改变的必然性,那么“运”则是可以自己掌握的。人可以在“性”和“命”的互动中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周易》上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就是说我们只要“穷理尽性”就可以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吉凶,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掌握它,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从这个意义上看,《周易》上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可以说开启了后来的宋明理学以及儒家的理、性、命话题。

北宋五子的张载,著有《张子全书》,内有《西铭》、《正蒙》等。他在书中进一步阐述“y阳就是气”和“天人合一”理论。他还是《四库全书》中记载的最早提及《葬书》中“风水”概念的人。他的成长得益于范仲淹,范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贵人。

儒门易家简史(5)

宋史本传对范仲淹的评价是“泛通六经,长于《易》”,他不但在文学上有成就,而且于易学传世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中《易义》一篇。该书以人事说经,将经义归结为具体的人事和史事,而这也恰恰是义理派的主要特点。他是宋代《易》之义理之学的先驱者之一。

苏轼的《东坡易传》。从儒释道三家全面展开解易。以“道”“德”连言,侧重《老子》

解易。之所以后来未受到重视,原因是朱熹受他老师程颐程颢的影响,与苏东坡学术意见相左。北宋五子中,程颐、程颢与邵雍是表兄弟关系,与苏东坡有隙,致邵雍临终亦不得相见。

苏东坡几乎是个全才,无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天文地理、思想哲学等等各个文艺领域他都皆有所得,其学问、人格、立身大节也可称千古楷模。可惜的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像苏东坡这样有个性、有才情、对老百姓也不错的官员太少了。

苏东坡认为,治学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注重培养人的软实力。

朱熹是理学的大家,也因治易而名重后世。他的《周易本义》为科举必考之书。很受皇帝器重,位高言重。他对《易》的结论是


第 5 部分(1/7),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