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交流  学霸神途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1/2)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22dshu.com/71025/55.html

如果这些话仅仅是由一个不闻一名的一个十八岁的少年说出来,那么无论是王教授还是乔教授,他们都不会当真,最多只认为这是一个心比天高的小家伙在不知所谓。但这样的话由一个十七岁就解决了莫得尔猜想这一世界级的问题的君信来说,王教授和乔教授都不由自主的选择了相信,至少也显得半信半疑。

“这将是一个很漫长的时间了…”王教授感叹道。

君信笑了起来:“我预计至少要用三十年的时间,起码要两代的人共同努力吧!不过我不缺的就是时间啊,毕竟,有时候年轻是一个硬伤,但有时候年轻也是本钱。”

“这就是你担任水木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却不参加应用研究的原因吗?”乔教授问道。

“是,也不是!”君信解释道,“说不是,那是因为我现在不过是一个大一的学生,毕竟还没有成长起来,教授们为了保护我,故意如此作为,将我直接分配到了理论研究上面。虽说应用的数学研究虽然见效快,找到了方向就能很快的出结果,但是也很容易将研究者局限在了一个领域,我可不想被局限在某个领域里面,从而错过一些精彩的思想。”

“你的心的确很大,但现在的情况你应当也有所了解,不会有所顾忌么?”乔教授隐晦的说道。

乔教授的意思君信自然明白,十年结束之后,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再来这么一次,或者一些事情能不能在短时间里面得到解决,谁也不知道。所以隐晦的劝了君信行事要更加稳重一点。

“乔老您的意见我自然知道,不过我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君信摇了摇头说道,“数学家最具有创造力的年龄一般都在20到三十五岁之间,数学的研究其实更加的讲究灵感,在数学的研究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没有用处,只有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才最重要。”

“现在的我对数学上的很多问题都有浓厚的兴趣,最近在编写代数几何基础的联系学科分支的内容时,对一些很有意思的内容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并且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我认为这些问题和成果其实都完全可以归纳到我的自己的数学体系里面去。”

“哦,都是些什么问题?”

君信摇了摇头,道:“最近在研究数论与代数几何的联系问题得时候,我对希尔伯特的二十三个问题中的第八个问题产生了一些兴趣。”

“是素数的问题?”乔教授略有点惊讶的说道,“黎曼猜想,歌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吗?”

“是孪生素数猜想的问题。”君信笑了笑,说道。

孪生素数就是指相差2的素数对,例如3和5,5和7,11和13…。这个猜想正式由希尔伯特在190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报告上第8个问题中提出,可以这样描述:

存在无穷多个素数p,使得p+2是素数,素数对(p,p+2)称为孪生素数。在1849年,阿尔方·德·波利尼亚克提出了一般的猜想:对所有自然数k,存在无穷多个素数对(p,p+2k)。k=1的情况就是孪生素数猜想。而k等于其他自然数时就称为弱孪生素数猜想(即孪生素数猜想的弱化版)。因此,有人把波利尼亚克作为孪生素数猜想的提出者。

1921年,英国数学家戈弗雷·哈代和约翰·李特尔伍德提出一个与波利尼亚克猜想类似的猜想,通常称为“哈代-李特尔伍德猜想”或“强孪生素数猜想”(即孪生素数猜想的强化版)。这一猜想不仅提出孪生素数有无穷多对,而且还给出其渐近分布形式。

而孪生素数猜想的最新证明则是由华人数学家张益唐先生取得重大的突破。他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的一个弱化形式。在最新研究中,张益唐在不依赖未经证明推论的前提下,发现存在无穷多个之差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从而在孪生素数猜想这个重要问题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张益唐的论文在5月14号在网络上公开,5月21日正式发表。5月28号,这个常数下降到了6000万。仅仅过了两天的5月31号,下降到了4200万。又过了三天的6月2号,则是1300万。次日,500万。6月5号,40万。

在英国数学家tih”计划中,孪生素数问题成为了一个在全球数学工作者中利用网络进行合作的一个典型。人们不断的改进张益唐的证明,进一步拉近了与最终解决孪生素数猜想的距离。在2014年2月,张益唐的七千万已经被缩小到246。

“已经到哪一步了?”王教授激动的问道。当年,陈景润先生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1+2的时候,就是由他进行审稿的,这是国人在数学强的一个重大突破点。而如今,在素数研究的同一个领域,一个新的数学猜想即将取得重大突破,不由得他不激动。

“只是有了一些思路,还对一些方法有所欠缺!”君信皱了皱眉头说道,“我用的还是筛法,在这方面的研究中,还有一些疑问没有搞清楚,我想抽出一个时间去与陈景润先生交流一番,深化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哦!”王教授对君信的回答有点失望,不过还是点了点头,表示认可。数学从来都是这样,追求的都是极限的完美。任何一点的瑕疵都有可能毁掉一个证明。就如怀尔斯教授再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时候,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漏洞,差点就将他的结果毁掉。后来要不是因为及时的补救,说不定就放弃了去证明这个挑战


第五十四章 交流(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