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性爱圣经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1/3)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22dshu.com/53862/13.html

她最著名的丑行是一次在克劳狄斯因公外出的时候(这已是2000岁的老借口了)发生的。当时她既闷闷不乐,又欲火难灭,为此向罗马的一个大牌妓女挑战,看谁一口气应付

的男人多。并规定,赢家将把俩人此次的收入纳入囊中。在自己的身体停止摆动之前,麦瑟

琳娜一口气招待了50多名罗马名人取得胜利。为了记住她的辉煌战绩,后世的心理学家给女子sè_qíng狂取别名为“麦瑟琳娜综合征”。

她30岁就死了,也许死于年迈。

卡萨诺瓦(ova)

卡萨诺瓦于1725年出生于威尼斯,根据现代的话来说,“如果他不丑陋,那么就很英俊”。 他应该算是大情人里面最为出名的了。卡萨诺瓦在16岁时就由于伤风败俗而被驱逐出神学院,可谓出道很早。

他的风格更像一个收集者。对于他来说,贞操并不是女人最吸引人的地方,她是否愿意配合自己,以各种形式寻求性的快乐才最重要。在他的性伙伴中,最高的、最矮的、最胖的、最年轻的、最年老的、外形最奇特的和地位最显赫的等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连当时用了几把椅子,去的哪个公园,在高潮时妇女左脚放在哪儿他甚至都能记住。记不得的却是其面孔和姓氏。

不幸的是40岁后他已声名狼藉,只能靠钱才能引人上床。他终年73岁 ,据说是死于梅毒,但这仅仅是一些“红眼病人”的猜测而已。

叶卡捷琳娜

叶卡捷琳娜16岁时嫁给俄罗斯皇储彼得——一个性无能者。正由于他无法生出一个继承人,他母亲伊利莎白女王才开始干预。开始,她收买一个叫塞提科夫的侍臣勾引叶卡捷琳娜,但孩子一出生就被转移,并勒令她“改邪归正”。这个可怜的年轻女人因此成了叛逆。

据说,叶卡捷琳娜并不是一个像貌美丽动人的人,但她用她的地位来勾引男人。顺从她的就能获得提升 ,冷落她的就要倒大霉。而且只要是英俊的男人,她就要求他们用高难度的技巧来满足自己。

叶卡捷琳娜把他的性伙伴分为两类,一类是长期的“情人”,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另一类是短期的“临时工”,作用仅相当于假yáng_jù。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每个选手都要先由御医检查是否有病,再由忠诚的女侍官检验一下技巧。只有都通过了,才有资格去觐见女王。

一些传记作者喜欢捏造事实,说她在67岁时死于和情人作乐时,当时由情人把她绑在床上方。实际上,她因心脏病而死,死在办公桌前。不过,或许她自己更喜欢前一种说法也说不定。

叶卡捷琳娜晚卡萨诺瓦4年出生,令人遗憾的是“大俄叶卡捷琳娜(ek)女王”没见过卡萨诺瓦,否则会成为一对绝配。

落选者

弗兰克海瑞斯(frrris)写过一本《我的生活和爱情》,这是最著名的一本性自传。弗兰克海瑞斯是一个记者,所以他写的那些下流的趣事很可能同报纸一样缺乏根据,但部分记者喜爱同任何生物同床欢乐,这却是众所周知的,人们无法了解实情。

有“英国的卡萨诺瓦”之美誉的华特(er)是另一个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是否存在的人物。他那些有趣的历险记是由克罗豪森(kr)记录下来的。这本书不容易看到,我们建议你对任何关于他的评论都抱一种不相信的态度。

费奥多瓦士里特(odor va,1708-1782) 毫无疑问是存在的,这是历史上最高产的一位母亲。她总共生了4对四胞胎,7对三胞胎,16对双胞胎,共69个孩子,除了两个夭折以外,都长大成人。

第五部分第32节:性学大师

性学大师

萨 德

十八世纪法国学者狄萨德是一位有名的xìng_nuè_dài者,而沙德也因“xìng_nuè_dài”罪名入狱,真是“身体力行”。现在性学研究里所说的“虐待狂”名词,就是为纪念萨德。

由于萨德具有xìng_nuè_dài者的倾向,当时的科学家、医生和淑女看了,萨德的著作里钜细靡遗地描写各种他想得到的性变态行为的细节,都不免脸红,纷纷指责他。但萨德也勇敢回击,犹如另一位勇敢的作家卢梭。因为他忠于自己的本性,所以只求诚实而不求成为一家之言。

由家族安排,萨德曾经与一位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子结为夫妻,但同时也爆发多桩性丑闻。

他被有些妓女指控,在交易时从事没有经协商的xìng_nuè_dài行为,为此萨德入狱数周。更大的丑闻还在后头,萨德在二十六岁时,被有些妓女指控他,逼迫她们吃一种西班牙苍蝇(含有剧毒的春药);另一位妓女宣称沙德用一把小刀割她,鞭打她,并且用热蜡灌入伤口。当时庭宣判其死刑,但在此同时萨德和一名共犯一起逃亡,直到1776年才返回法国,但他狂欢的恶性依然如故。

1777年萨德再次入狱,入狱后他被关了20年之久,在狱中,也就是1782年他写出惊世骇俗的《教士和垂死者的对话》。因此他被转到恶名昭彰的巴士底狱,1785年他又写了名著《索多玛一百二十日》,由于狱方不供应他纸张,这本书是写在一卷长达39尺的纸卷上。在巴黎革命爆发前几天,萨德对着狱窗大喊:“他们在屠杀犯人,赶快来救我们。”不堪其扰的狱方赶紧将他送进精神病院,虽然萨德逃过了巴士底狱大灾难,但是据说他的后半生是在病院里度过的一直到去逝。

沙契马叟


第13部分(1/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