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交方面,虞庆则的贡献显然更大。大家都知道突厥虽然是一个很庞大的少数民族集团,但其内部争斗不断,是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的,我们前面讲的突厥进犯,指的就是东突厥。在东突厥和西突厥的争斗中,东突厥一直处于弱势,加上此次南犯受挫,沙钵略可汗决定养兵休战,一方面存蓄力量,另一方面防止西突厥的骚扰。看到隋朝日渐强大,沙钵略可汗决定依附隋朝,希望借此减缓本国的压力,于是就派人就告诉杨坚,请求两国同结盟好,再不为战。杨坚也给足了沙钵略可汗面子,二话不说,选择了虞庆则,还有隋朝非常著名的外交家——长孙晟一同出使。沙钵略可汗是个聪明人,他虽然想依附于隋朝,但他清楚自己不能在一开始就保持低姿态,否则很容易让自己在谈判中失去回旋的余地,也就没有办法让突厥在这场谈判中获得的利益最大化,所以谈判刚开始的时候,沙钵略可汗想与隋朝“亢礼”,也就是我们说的“抗礼”,即与隋朝平起平坐,二者互相依靠。这个要求很无礼,但不过分,对于一般的外交家来说,很不好回答。虞庆则没有被沙钵略可汗的要求所震慑,而是搬出了以往东突厥进犯隋朝的事例,指责沙钵略可汗得寸进尺。沙钵略可汗尽管不占理,但仍然坚持原来的要求。跟虞庆则一起来的长孙晟又据理力争,终于将沙钵略可汗说动。虞庆则趁机要求沙钵略可汗向隋称臣,沙钵略可汗只感叹了一句:“得作大隋天子奴,虞仆射之力也。”最后,沙钵略送给虞庆则良马千匹,还要把女儿嫁给他。隋最终在这场外交中获得了胜利。实际上,隋与突厥的外交进程,远不止这么简单,笔者在此只引《隋书·虞庆则传》里所记述的经过,而另外一位一同出使的长孙晟在隋与突厥的外交中起到的作用也非常大,笔者将在下一章讨论这个问题,在此不作更多引述。杨坚本来希望东突厥出于礼节表达,能让虞庆则带回三五匹公马就非常不错了,没想到虞庆则一次性给他带回来了数千匹。于是杨坚大喜过望,拜授虞庆则为上柱国,封鲁国公,食禄千户。
虞庆则的政治生涯总的来看比较平稳,但到了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这样的平稳也被打破了。岭南地区发生李贤叛乱,隋文帝杨坚欲举兵讨伐。朝中武官纷纷请战,但杨坚心里其实早就有了理想人选,正是虞庆则。但是虞庆则并没有主动表态请求出征,这让杨坚有点恼火,他对虞庆则说:“位居宰相,爵乃上公,国家有贼,遂无行意,何也?”杨坚的意思是指责虞庆则身居要职却不够负责,没有主动为他分忧的意识。虞庆则一听皇帝这样责备他,自然连连请罪,并要求出征平叛。然而,这一次本来可以顺利进行的平叛行动却因为一个人的加入而产生了重大风波——虞庆则的妇弟,也就是我们口语中讲的小舅子,赵什柱。赵什柱是此次平叛军的随军长史,但是他身上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与虞庆则的爱妾有私情。赵什柱担心事情泄露,就四处散播虞庆则不想出征、不愿出力的谣言。杨坚听说后,本来打算为虞庆则举办的送行宴也取消了,虞庆则向他辞行的时候,杨坚也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被这一番流言打击得不尴不尬的虞庆则只好悻悻作罢,带兵上路。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并没有结束。叛乱平定后,虞庆则行至潭州临桂镇,察看了地形后,环顾左右:“此地地形险要,如果能得善守之人驻守于此,辅以充足的粮草,必定难以攻克。”于是虞庆则派人先回长安告诉杨坚自己的这个想法,更重要的目的,是要打探一下杨坚的意思,看看他气消了没有。
谁曾想,几日后,长安传讯回来,将虞庆则处决!原因很简单,两个字——谋反。
虞庆则派出去的不是别人,正是一心想害死自己的小舅子——赵什柱。
一代名臣,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死在了家人手中。赵什柱因“举报”有功,被封柱国。这基本上就是虞庆则传奇但又令人叹惋的一生了。我们再来看一下杨雄。
杨雄(540——612)的出身与高熲、苏威、虞庆则又有所不同了。杨雄是杨坚族子,与杨坚是有血缘关系的。《隋书·杨雄传》记载:“雄美姿仪,有器度,雍容闲雅,进止可观。”杨雄长得漂亮,有气度,举手投足间优雅华贵,是个非常典型的魅力公子形象。在仕途方面,杨雄与虞庆则比较相像,早在北周时期就有了不小的名气。周武帝宇文邕巡幸云阳宫时,卫王宇文直趁机谋反,率众袭击肃章门,杨雄率兵奋起抗击,将这场动乱镇压了下去。到宣帝朝,被封邗国公,食邑五千户。杨坚执掌北周大权后,时任雍州牧的毕王宇文贤欲推翻杨坚。当时杨雄正好是宇文贤的别驾,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