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安老夫人首先就不高兴了:“你二叔家里的孩子来读书就行了。干嘛还管你三叔,史书他们几个的家里?我们早就分家了,干嘛让他们家的孩子来占我们家的便宜?虽然我们家现在的条件是好了,可是,也没有变成大富大贵的家族啊?这节省还是必须的。你们可不能刚过几天好日子,就大手大脚起来。”
秦国松心里叹息起来,自己家祖母就是这样的小家子气,当年要不是她私心太重,怎么会导致自己父亲这一辈嫡出庶出那么多兄弟竟然没有一个有出息的?
秦康倒是和自己母亲一样的想法:“我们家的学堂,干嘛要让那些庶出子弟入读?更不要说族里的子弟了。我们秦家本来老家都在老家金陵的。可是,自从开国的时候,老祖宗在京城为官,族里的子弟上京的就越发的多起来。最后在我们这附近聚族而居,也有几百口子人。我们哪里管得了那么多。要是都来入学,我们得收多少学生啊?这得有多大的开销啊?何苦白白便宜那些人?”
秦平毕竟是国公,虽然平日荒唐一些,但是这眼力还是有的,他说:“这个事情,之前明月也跟我提过一嘴。不过,没有详细的说。其实,当年祖父就说过,秦家应该弄一个族学,让族里的子弟都能有书读。而且,这个族学,应该名下单独有田产。这样收入足够延请先生,购买书本,给族里学生添茶倒水,供应炭火的。也不需要多,有那么一两百亩田地就够了。”
“这样,既能给秦家子弟办一个好事,使得有心向上的孩子有书读,也能防止后辈子孙有不肖子弟,败落家业,后继无人的。”说到不肖子弟败落家业的事情,其实秦平就是首当其冲。所以,秦平老脸难得一红。
不过,他还是接着说下去:“这个事情,难点就有几个。一个是足够大的地方。这个倒是容易,刚刚松哥儿已经说了,家里前院本来就空着一个好大的院子,收拾出来做一个学堂,倒是不费什么。第二个就是请先生的事情。好的先生不好找。不过,既然有明月出面,想来这个也不成问题。第三个,就是置办祭田的事情。以前,我们家的情况不好,虽然不过是几百亩的田地,也办不到。不过,这个明月说了,等到秋收过后,她就会在周边或者是直隶省买上一些田地,专门供应族学。第四个,就是要有专门的人管理族学。这个人一定是我们秦家的人,还要懂得诗书,还要会办理庶务。这个本来不好办,不过,二弟要是愿意管理的话,那就没有问题了。再也没有比二弟更好的管理的人了。”
“这样一来我们的族学就能办成了。松哥儿,你以后这个事情,多和你二叔商议着来。这要是办成了,可是我们秦家的一个大事。”
秦国松忙应下。
秦康本来想拒绝的。可是一想,反正不花费他的钱。要是办好了,自己的几个嫡出,庶出的儿子,都能有地方免费读书了。家里可是省下不少呢。这还不说,办学这个事情,毕竟是一个雅事,将来,说起来,自己办成了秦家的族学,要是族学里面再有几个成秀才,有功名的,那就出名了。自己儿子们说亲也能体面一些,挂上一个书香门第的出身。岂不是好。
所以,秦康犹豫了一下,忙在大哥面前恭维一番,又打了包票,表示自己一定做好这个事情。
秦康还提出来几个有建设性的问题:“大哥,既然我们的族学办了,也不用找太好的先生。先找一个一般的,有耐心一些的秀才,或者就从族里面寻一个老秀才,给孩子们启蒙。要是以后成了,自然是请明月找的那个大儒专门教授,要是不成,子弟们认识字,哪怕不上学了,将来也能谋生方便一些。”
秦国松不由得点头,二叔这个提议不错。
安老夫人虽然不赞成这个事情,但是,不用她花费银子,还能给次子找个事情做。次子又点头同意了。那她还反对什么。反正,她一个内宅的妇人,对这些读书的事情也不太懂。干脆随儿子们的心意好了。
于是,这个事情很快就定下来了。
秦国松觉得二叔秦康还是有一些见地的,所以已经开始和秦康讨论关于族学建立的一些细节问题了。
秦平一听这些琐事就心烦起来。看看自己的母亲不找茬了,弟弟一家子,也成功的被挡在家门外了。看起来,今天儿子叫自己过来的目的已经完成了。那自己还在这里浪费时间干嘛?后院里面可是有几个新开脸的小妾等着自己呢。
秦平就借口有事出去了。
秦国松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心里叹息,父亲能有什么事情?无非是去后院找姨娘玩笑罢了。不过,还好,今天,二叔一家子来势汹汹,倒是多亏了父亲抵挡。想到了这里,秦国松的心情又好一些,认真和二叔讨论起来。
这还别说,二叔秦康虽然心性不好,但是,这聪明劲儿,对庶务的精明,确实是比秦平强一些。而且,他年龄大一些,见的世面不少,很是弥补了秦国松经验不足的问题,提出来很多可行的建议。这倒是让秦国松满意不少。
过后几天,因为秦家上下都在忙乎着宴会的事情,学堂的事情反而放在一旁了。好在秦康想着这是国公府交代的第一件事情,一定要办好。所以,他十分上心,不用秦国松操心,就办的七七八八了。
这一点倒是还很让秦国松满意。除了秦康,就是苏氏也十分上心,每天坐车过来,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