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  天行有常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页(2/3) 目录 下一页(2/3)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22dshu.com/18762/14.html

时间是他的好几倍,怎么看也不像是能压过他的样子。

被自家老爹恨铁不成钢地骂的时候,商容也很绝望啊。

#难道这一切都怪我吗?#

比干:怪我咯?

如果让一直看比干不顺眼的商恪知道儿子的心思,只怕能从棺材里蹦出来再关商容一次小黑屋。

除了比干等人,王后妲己也多有分担政务,真别说,不愧是接受过有苏氏的继承人教育的女人,处理得还不赖。

因为王后的存在,朝中的女官们最近走路腰板儿都挺了很多。

比干仿佛看到了一颗在大商冉冉升起的女强人之星。

比干:妲己侄媳妇我和你说,这要放在大唐和之后的时代,你是要被称为武则天第二的!

不过在大商,妲己这样做也只是恢复了大商一直以来的传统而已。

因为她处事公正,还得了个大意是“妇好第二”的美称。

“好”通“子”,“妇”是一种亲属关系,根据比干的理解,“妇好”这个称呼大概和“子家的媳妇儿”差不多,只从这个称呼看就知道大商的历代商帝们对这位女祖宗是多么敬重了。

按理说如今最大的事就是帝辛亲征,在他回朝之前,应当都不会有什么大事才对,只可惜,意外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大商的领土面积和后世的华夏自然不能比,后世的华夏要把如今的许多蛮夷戎狄之地也算进去。

大商如今主要针对是东夷各族,戎族是交给周部之类的方国进行抵抗的。

《尔雅》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虽然商朝并没有这本书存在,但是对于夷狄戎蛮的划分和尔雅上差不多,顶多数量有一点差别而已。

所谓九夷、六蛮,九和六乃是泛指,意指蛮夷之族的数量繁多,东夷,意思就是在大商东边的各民族。

东边是海,大商的地理位置大致在后世的豫省,离海算是很近,只要灭了人方,差不多能将后世的鲁省收归囊中。

东夷一直以来都是大商的心腹大患,至于南蛮,因为大商的边邑离那边还是有些距离的,离南蛮更近的是部分方国,乃至于前夏的遗国,所以大商目前还不怎么重视南蛮之地。

自夏朝少康时期就存在的越国,一直在南蛮之地的深处混迹,越国最初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不让禹王之祀断绝,打着禹王后裔的名号,他们在南蛮之地混得还挺开,到大商的时候,越国依然是一个侯国。

像越国这样的不合理存在只有一个,他们境内的民族统称为百越之族,虽然多有受东夷、蛮族的影响,但是主体还是没有变的。

可是像越国一样建立一个长久存在的国家不容易,聚拢蛮夷之族,加以教化,若是真有人想做的话,还是可以成功的。

越国未来的大敌,出过孙武、伍子胥等名将,成就了越王勾践的赫赫大名的吴国,已经出现在了这个世上。

这所谓的意外,也和吴国有关。

子干日记:

比起国土面积的时候,宝宝才发现大商的土地面积有多小……

是时候学习周朝的封建制度了,历代商王好征战就战出这么点土地,宝宝真是没眼看啊!

作者有话要说:  蠢作者看商朝地图的时候深深地震惊了,这地方,真特么小啊……

我国果然从古至今就是一个战斗民族,国土面积的扩充,我觉得周朝的分封诸侯制度功不可没。

第16章 句吴

虽然比干习惯性地将与越国相对的那个吴称之为吴国,但是这个由姬泰伯建立的、发展不过几十年的小方国,还没能够得上那个级别。

就连周部,在大商的官方称呼里,也只是称之为“部”而非“国”。

在如今,当地人将吴国称之为“句吴”。

“句吴”的“句”和越国在当地的称呼“於越”的“於”一样,都是当地语言中的一种无意义的助词。

泰伯是古公亶父的嫡长子,自然有一批追随他的人,他和仲雍为了给弟弟季历让位而出走,从渭水之畔的周部来到东夷、南蛮之地,又是孝友之举,最是值得为人称颂,周部里跟随他的人还不少。

当然,比干曾经阴谋论过,泰伯、仲雍给弟弟让位,来到如此偏远的蛮夷之地建立方国,是不是有和周原那边的周人一道夹攻大商的意思。

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句吴离大商的距离并不近,想要和周部夹攻大商,他们还差得远。

当然,这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句吴的人口组成很复杂,大部分都是当地的荆蛮、徐夷、淮夷,不过要说泰伯和仲雍单纯靠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就让这些人尽数归服,那就让人笑掉大牙了。

在数代之前,如今和东夷各部死怼的大商和他们还有亲戚关系,因为商部落也是东夷的一员。

在大商取代夏朝执掌神器之后,他们就和东夷各部渐行渐远。

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礼仪。

自大商起,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服饰传统开始定型,而大商也有诸多礼仪、律法,凡此种种,对华夏与蛮夷戎狄进行了区分。

华夏者,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

大商和东夷仔细论起来五百年前说不定是一家,如今都势成水火,泰伯、仲雍不依靠武力,而是单纯地用人格魅力让当地蛮夷归服,真当谁是二傻子不成?

所以,他们离开周部的时候,一定是带走了一批得用的人的。

周和吴


第14节(2/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